2025年4月28日,2024级艺术设计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们结束了沙溪古镇的写生实践后,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传承之旅。先后前往云南剑川木雕博物馆、云南大理白族甲马传习所、大理白族扎染博物馆,深入学习和了解云南非遗文化,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在剑川木雕博物馆,同学们邂逅国家级非遗“活态史书”。从南诏古国的建筑构件到茶马古道的商贸雕刻,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白族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。这项始于唐代的技艺融合汉地工笔的灵秀、藏地雕刻的雄浑,形成“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”的艺术哲学。当目睹木雕艺人以百年香樟为材,循木纹肌理雕刻山水生灵时,同学们惊叹于“木有魂,刀有灵”的匠人精神——从选料、设计、打坯到雕刻、打磨、上漆,每一道工序都严谨细致,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剑川木雕技艺的精湛与独特。


在大理白族甲马传习所,一场跨越千年的民俗对话悄然展开。作为白族“纸上神明”的甲马木刻,承载着稻作文明的信仰密码。传习所传承人详细讲解了甲马的历史渊源、制作工艺及文化寓意,并亲自示范了甲马拓印的全过程。同学们分组亲手体验了甲马拓印,从选取质地坚韧、吸水性好的纸张,到精心调色,再到用特制工具将雕刻好的纸张置于木板上轻刷,使颜料均匀渗透,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,同大家在实也践中感受到了甲马艺术的独特魅力,也对甲马木刻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。


在大理扎染博物馆内,数百余件藏品构建起从汉代绞缬到当代设计的工艺谱系。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学生们解锁“扎染三绝”——以线为笔的扎花技艺、九次浸染的蓝靛魔法、冰裂纹理的自然天成。实践环节中,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亲自参与了扎染制作过程。从扎花、浸染到漂晾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细心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意,制作出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,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,也对扎染这一非遗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
此次云南非遗文化学习之旅,对数字创意学院的同学们来说,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通过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,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把在这次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灵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,努力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。



文:陆昭宇 图: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 初审:牟旭 复审:高媛 终审:丁可